您好,这里是长沙三益康复医院官方网站

湖南|

门诊时间8:00-21:30

关闭

当前位置: 主页 > 疼痛康复 > 痛风 > 康复知识 >


医院简介 Hospital profile

湖南省长沙市三益康复医院是国家批准的二级专科康复医院。设有门诊和住院部及各功能科室。门诊部开设普通内科门诊、儿科门诊、外科... [详细介绍]

医院动态 Hospital dynamics

长沙三益康复医院积极开

2017年9月22日,我院特邀中医针灸领域的权威专家常小荣教授来我院进行讲座,此次讲座的主题 ...... [详细]

痛风病十大认识误区(上)

在线咨询

痛风既是一古老的疾病,也是一现代流行病。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前五世纪,在医学文献中就有记载,说其是现代流行病是因为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,已由过去仅出现于“帝王将相”和“才子佳人”的少见病,变成平民百姓的常见病。这一新生常见病的突然出现,令许多人措手不及,其中包括部分医务工作者。由于医患双方对该病缺乏正确、深刻的认识,致使许多有关痛风的错误概念广为流传,严重影响了该病的愈后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,导致关节畸形、骨折、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有必要在广大痛风患者及医务工作者中正本清源,普及痛风病正确理念。为此我们从痛风患者常见的众多认识误区中选择了十个最/有代表性和杀伤力的误区进行分析和纠正,让广大痛风患者远离误区、远离痛风,终于战胜痛风。

 

误区一:只要关节不痛,血尿酸水平再高也不用管它

该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,因为:

(1)高尿酸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,将会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,并由急性转化为慢性。

(2)血尿酸在关节周围、关节滑膜、骨髓内广泛沉积将导致关节畸形,造成虫噬样、斧凿样骨缺损,甚至骨折。

(3)血尿酸在软组织内沉积所形成的痛风石不仅影响人体外形的美观,而且还影响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,影响日常活动。一般认为血尿酸水平越高,持续时间越长,痛风石的发生率越高,影响越严重。

(4)血尿酸在肾脏中大量淤积,既可导致急性梗阻性肾病而引起急性肾衰(急性尿毒症),也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,终于发展为尿毒症。

(5)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的结果均显示,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、冠心病、中风等现代流行病的发生和发展。

专家建议:只要血尿酸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,就应及时到医院咨询问诊,只要血尿酸水平超过480umol/L就必须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,开始考虑药物治疗。

误区二:治疗痛风的药物,对于肝肾毒性大,能不吃,就尽量不吃

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包括下列三类:

  (1)镇痛药物:包括秋水仙碱、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;

  (2)降尿酸类药物: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:别嘌呤醇、苯溴吗隆等;

  (3)碱性药物:常用的有小苏打、苏打水、苏氏合剂等。患者和家属一般可接受小苏打等药物治疗,但因惧怕药物的副作用,拒绝使用镇痛和降尿酸药物。让我们先看看镇痛和降尿酸药物在痛风治疗过程中发挥什么样作用,不用这类药物会导致什么后果,然后再来谈该不该用药的问题。 

    痛风发作时,由于疼痛剧烈,大多数患者难以忍受,因此镇痛是患者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。镇痛药物除了能迅速缓解疼痛,减轻患者的痛苦外,尚具有局部消炎作用,通过消炎减轻疼痛部位的水肿,阻止炎症对局部关节、组织和骨骼的损害。因此痛风急性期必需使用镇痛药物,否则,易导致关节局部的损伤,使痛风由急性转为慢性。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,其镇痛和消炎效果均佳,但其达到镇痛效果所需剂量与中毒量非常相近,其副作用在临床上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腹痛、腹泻,少部分病人出现肝、肾损害、骨髓抑制,但停药后肝肾功能和骨髓抑制均能恢复正常。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近年来在镇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,有些新型药物镇痛效果可与秋水仙碱媲美,如安康信(依托考昔),甚至已超过了秋水仙碱。由于其镇痛机制与秋水仙碱不同,因此与秋水仙碱合用在临床上往往能产生奇效,副作用明显减少。目前正逐步替代痛风急性期单用秋水仙碱治疗这一传统治疗方案。该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,心肌缺血者慎用,肝肾毒性不大,轻度肝肾功能异常,停药后多能自动恢复正常。

    痛风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降尿酸治疗。通过治疗使血尿酸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,即可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,也可预防或延缓痛风并发症的发生、发展。因此缓解期降尿酸治疗对痛风患者至关重要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两类,其一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,另一类为促进肾脏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吗隆。这两类药物降尿酸的作用都较强,对肝肾都有一定的副作用,但停药或应用保肝、保肾的药物后,肝肾功能一般能恢复正常。

    在考虑是否需要服用治疗痛风的药物时,应全面权衡用药的利与弊,不能片面强调药物的副作用,而忽略了疾病本身对肌体的损害。与炎症和高尿酸血症对肌体的损伤相比,药物的副作用可说是“小巫见大巫”。因为肌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,特别是肝脏和肾脏,药物对肝肾的损伤,肌体可以得到自我修复。但长期高尿酸血症对肾脏、肝脏、心脏等肌体内脏器官所产生的持续慢性损伤却是不可逆转的,也是难以修复的,而且终于会导致尿毒症、冠心病、中风等严重后果。因此,除非患者存在用药禁忌,否则,一般痛风患者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应考虑药物治疗。

误区三:运动能减肥,也能降低尿酸

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对大多数人而言,的确如此。因为运动使人快乐,运动使人健康。但是,对于痛风病患者而言,不恰当的或不适宜的运动都会诱发和加重痛风。这是因为①运动后,大汗淋漓使血液浓缩,尿量减少,而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;②汗液中虽然含有少量的尿酸,但水和钠是汗液中的主要成分,因此出汗越多,尿量越少,血尿酸水平越高;③运动后体内乳酸产生增加,乳酸抑制肾脏尿酸排泄,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;④运动中受累、受伤、受寒时有发生,而这些又是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,尤其是关节部位的劳损和受伤更易诱发痛风。因此痛风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,以保证充足的尿量,使得尿酸能够顺利的从肾脏排出。此外在选择运动方式时,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开关节容易受累、受伤的运动形式,尽可能的保护好关节。尽量选择一些中低运动量的有氧运动,并根据自身的体能情况,掌控好运动时间。
   误区四:痛风是吃出来的病,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,完全可以控制痛风,无需药治疗

许多痛风患者都有这样的体验,推杯换盏,山珍海味之后,大脚趾或脚背、或踝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、红肿,到医院就诊,医生诊断为痛风。以后只要喝酒、吃肉或吃海鲜,就会发作,据此大多数患者想当然的认为,痛风是吃出来的病,因此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——忌口,完全可以把痛风控制住,不必用药治疗。这显然是错误的观点:

(1)如果大吃大喝就会得痛风,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不喝酒、不吃海鲜也得痛风?有的人大量饮酒、随意吃海鲜也不得痛风?

(2)编者认为个体是否得痛风,主要与体内是否存在着痛风易感基因有关。众所周知,种子、土壤和水分是长出庄稼的三要素,其中种子占主导地位。因为土壤再肥沃,水分再充足,如果没有种子,也长不出庄稼。痛风易感基因就好比潜伏在患者体内的痛风种子,而喝酒、吃海鲜等富含高嘌呤食物如同给痛风种子施肥、浇水,在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供给下,痛风种子自然就会很快生根发芽。

(3)有的人体内没有痛风种子(易感基因),因此喝再多的酒、吃再多的海鲜,也不会长出痛风庄稼。有的人体内存在多粒痛风种子,喝一点酒,吃一点海鲜,甚至不喝酒、不吃海鲜照样得痛风。

(4)除上述原因外,痛风发作与否,尚与血尿酸水平有关,有一个“量变到质变”的过程。血尿酸水平越高,痛风发作越频繁,反之亦然。因此只要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,痛风发作次数就会明显减少,甚至不发作。但如何才能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正常水平,确实需要好好的讨论一番。首先从人体内尿酸的来源看,80%的尿酸来源于体内自身合成,只有20%来源于食物供给。大部分痛风患者由于尿酸自身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,在进食前,血尿酸已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(空腹血尿酸水平),进食后,由于外源性尿酸的加入,使原已升高的尿酸进一步升高,触发痛风阈值,导致痛风发作。因此,基础血尿酸水平的的升高,而非外源性食物产生的尿酸升高是导致痛风频发的主要原因。长期饮食控制,只能减少外源性尿酸的产生,不能降低基础血尿酸水平。要降低基础血尿酸水平必需应用药物治疗。

(5)饮食控制,短期易,长期难。因为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在罹患痛风后,长期面对美酒佳肴、山珍海味而无动于衷。“忌口”对于痛风病患者来说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。有些患者很无奈,因为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;有些患者很无畏,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,因此长期甚至终生饮食控制(忌口),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,也是没有必要的。

专家建议:痛风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血尿酸水平,遵循医嘱,分阶段、分层次的进行饮食控制。只有这样才能既控制了血尿酸水平,有效防止痛风的发作,又能保证健康所需的营养合理摄入。

误区五:在治疗的过程中,如果痛风发作较从前频繁,说明病情加重,治疗方法不对

在临床工作中,我们确实遇到过患者描述的这种情况,即在治疗过程中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,但痛风发作却越来越频繁。但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如患者所言的“病情加重,治疗方法不对”;恰恰相反,我们认为这是患者病情趋于好转的标志,是“矫枉过正”效应。

(1)出现这种现象的患者,多为慢性痛风患者。CT和磁共振检查或关节镜检查可以发现,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,患者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滑膜表面有大量尿酸盐沉积;

(2)有关资料显示沉积于软组织和关节滑膜表面的尿酸盐晶体,与软组织周围的组织液和关节腔内滑液中的尿酸时刻处于交换状态,血尿酸水平的骤然下降,使组织液和滑液中尿酸突然降低,可导致附着在关节滑膜或软组织中的尿酸盐晶体脱落,脱落的尿酸盐晶体一旦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,则可引起痛风发作。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“转移性痛风”也叫“二次痛风”。

(3)临床工作中发现,二次痛风具备下列临床特点:①多在血尿酸水平骤然下降时出现;②痛风发作次数明显增加,但疼痛程度较从前明显减轻;③发作呈递减趋势;④小剂量秋水仙碱即可预防或控制二次痛风的发作;⑤随着发作次数的减少,关节红肿程度明显减轻,关节腔内尿酸盐晶体的数量明显减少。看来患者为此产生的种种疑虑,其实是“杞人忧天”,大可不必。

二次痛风虽然会导致“一时之痛”,但从长远的治疗效果看,有利于关节周围及关节腔内尿酸盐晶体的清除,有利于受累关节的修复。也就是说,痛风患者在医生专家的诊疗下,“矫枉过正”的行为恰恰是为了“长治久安”。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痛风小常识

相关阅读

专家课堂 更多>
医护天地 更多>
公益活动 更多>